◎ 房晓燕
几个好友相约同登玲珑山,这个约定在日历上已经默默沉睡了一年多,终因种种原因到今天才如愿成行,想必是这缘分才刚刚攒够。
九点半一行五人在东夷文化园聚齐,驱车赶往青州西南方向十五公里处的玲珑山。好友久别重逢,思念的话滔滔不绝,笑声装满了整个车厢,如果不是关着窗,我想定会洒落一路。
来到山前,一家酒馆坐落于此,院中石桌石凳,透着一种古朴天然,与巍巍青山依偎在一起,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卧于饭馆前,通连着进山的小径。此时桥下无水,想必夏日雨季也是泉水叮咚溪流潺潺。虽已到立春时节,山野入目还是一片凄然萧瑟,只有远处那郁郁葱葱的松柏如一个个士兵傲然挺立。荒草虚掩处,蜿蜒小径若隐若现引领着我们前行。
玲珑山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三面崖壁陡绝,只有眼前这条小路直通山顶。进山处最下方的石壁上写着“龙王鼻子”几个大字,字的下边凹凸有致,还真酷似一头巨龙从山中探头张望,鼻子的形状清晰可见惟妙惟肖。满山布满了摩崖石刻,郑道昭的石刻最为闻名,为国内“魏碑三奇”之一。相传北魏时期,郑道昭任青州刺史时,常常在此山的通天洞里拂尘清谈,操琴对酒。山下西壁立崖上留有他的石刻《白驹谷题名》。白驹谷之名出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借指贤才不出仕,隐居在山林野谷之中。
我们走得很慢,每一方石刻大家都细细赏玩。有舒同题写的“玲珑奇秀”;有欧阳中石题写的“掩映天趣,顾盼得神”;有于希宁画的墨梅图,这些都是专为玲珑山书写的。还有“隶宗秦汉,楷法晋唐”“钟王翰墨,魏晋风骚”“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研朱点周易,饮酒和陶诗”“玉盘的历双白鱼,宝簟玲珑透象床”等等。漫山的石刻错落有致,龙飞凤舞,让我们目不暇接。每至一块石刻前,朋友都兴奋不已,专心地拍照记录,查阅资料。
走至不远,路边有一石刻用铁栅栏围挡。这就是令中外书法爱好者瞩目的魏碑榜书之最——郑道昭的《白驹谷题名》。上写着“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字字苍劲有力,笔笔力透山石。石碑上墨迹斑斑拓痕累累。“雄冠魏碑一成风,白驹笔走似飞龙。”这是人们拜谒玲珑山后对玲珑山书法石刻的由衷赞誉。文字是有魔力的,一首首意境美妙的诗文更让这座山钟灵毓秀。同去的朋友给我们一一讲解石刻的作者和内容。我虽然不懂书法,但受他们的熏染却也陶醉其中。
一路向上,山径蜿蜒,时而陡峭,时而舒缓。背阴处的山窝里还有积雪尚未融化,像是一只白兔被山揽入怀抱,睡得香甜,全然不知春天的脚步已到身边。山上的野草和灌木丛尚未换下冬装,还在等待一缕春风将它们从睡梦中唤醒。
登山的人三五成群,偶尔惊起几只小鸟,一阵鸟鸣划过头顶,又戛然消失归于寂静。向阳坡东风徐徐,暖意融融;背阴处却凉风阵阵,寒气袭人。半山腰偶遇四个青春少女,笑声如银铃,给整个山野平添了几分生气。隐约听一个姑娘对另一个嬉笑着说:“看那个人长得多像你妈。”另一女孩悄声说:“别乱说话,让人听到多尴尬呀!”我左右看看并无旁人,难道是说我吗?循声望去,只见那个长发垂肩长相俊俏的女孩正笑嘻嘻地望着我。她满眼的亲切,让我心中油然生出一份莫名的喜爱。虽然与她没有做母女的造化,但在这窄窄的山道,在这春天伊始有一次擦肩而过的相遇,也是美好的缘分。
转过一个弯,一条陡径直直地挂在眼前,如一道悬梯。如果说刚刚的玲珑山像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那么此时的玲珑山俨然一位昂首挺胸傲视江湖的侠客。没走多久,我便屈服于它的神威,气喘吁吁两腿发颤了。好不容易爬上这段陡峭的山崖,山势又瞬间变得平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峰回路转吗?
行至一处山坡,路边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如一方石桌,周围分散着一些小石块,众人便坐下休息。同行好友随身携带着茶具暖瓶,还有捎带的饼干零食。在这阳光之下,山野之间,喝杯热茶,吃块点心,望远处群山连绵,听好友谈古论今,好不惬意。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心中摒除一切杂念。小憩此处,感觉离喧嚣那么远,离蓝天那么近,真想长出一对翅膀,变成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年来因疫情原因久居家中未得出门,心里就像被蜘蛛结了网。今日登高望远,山河辽阔,红尘飘渺,胸中豁然开朗。望着茶杯里的水气袅袅升腾,遥想当年身为青州刺史的郑道昭,远离都市喧哗,从繁琐的公务中抽身来至这青山绿水间,参禅悟道,怡心养性。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陶冶自我,着实优哉游哉……
休息片刻继续前行,上至一个小山头,这山巅之上宽敞平整和刚才的耸拔突兀截然不同。前方不远处有人工垒砌的石阶,拾级而上,抬眼望去,前方犹如一座城堡巍峨壮观。来至跟前,只见一块大石立于一根石柱之上,这便是有名的“天降石”了。白云飘飘处恍然觉得大石在晃动,让人心惊肉跳,不敢驻足久留。
朋友在前方欣喜惊呼,好像发现了什么,我们便紧随其后追将过去,原来他们看到山道上有一块垫脚的石块,上面刻着字,是石碑的残片,反转过来背面也有字,历经风雨字迹已模糊不清。隐约能辨认出是一块功德碑。朋友们觉得既然石碑破碎应该还有别的残片,于是到上方的堰墙上寻找,果不其然又找到几块,仔细辨别上面的文字,都是些姓名,有王姓也有赵姓。朋友说这应该是当年为玲珑山修建庙宇捐钱捐物的信众。望着这些残缺不全的石碑,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时光荏苒,繁华退去,那些刻入石头的前尘往事也被岁月的风雨洗涤殆尽。前世我是谁,来生谁是我。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渺小如尘,这一生又会留下些什么呢?再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巨石,斜立在一水之上,此曰“飞来石”,这水池便是那王母瑶池,池中有水不明来处,四季不干。山上有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令人生出许多奇怪的联想。想到山腰石阶上那枚清晰可见的小脚印,我深信有美丽善良的小仙女来过这里,在这环环相扣的洞里或许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感人故事吧。
山侧有一洞穴,名曰“仙家洞”,也称“牛腿洞”,入口有一根钟乳石,上粗下细,颇似一根牛腿。还有黄泥洞、串心洞、观音洞、仙宝洞……两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此居住,汉代香火空前鼎盛,信众络绎不绝。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有的洞曲折蜿蜒深不见底,洞中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不知通向何方。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连,有的上下相通,洞套洞,洞连洞,洞中又有洞,真是通体玲珑别有洞天。这就是玲珑山的由来吧。
山顶上石壁如削,不由让人身贴山崖,不敢探头瞅望。有风吹来,松涛阵阵,飒飒作响。远处青峰叠障,重重如画,曲曲如屏。此时太阳已转向西南,向群山深处滑落,夕阳斜照,恍如画间。因时间关系,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也不得不向玲珑山挥手告别,原路而返。
下山时不再左顾右盼自然快些,边走边聊,不一会儿便至山下。天色开始变暗,风也有些冷了。我们驱车往回走,渐行渐远,玲珑山在我们身后一点点隐没在暮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