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2023年基金四季报的披露进入高峰期,目前,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睿远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已经发布基金季报。基金经理们大多保持高仓位运作,对持仓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有基金经理甚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仓,以捕捉结构性机会。展望后市,多位基金经理看好科技、医药等领域的机会。
多位知名舵手逆势加仓
整体来看,去年四季度权益类基金的仓位相较上一季度基本保持稳定。从知名基金经理仓位操作来看,多位逆势提高了组合仓位。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截至1月20日已披露2023年四季报的6407只基金,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由去年三季度末的78.8%降至四季度末的77.65%。其中,开放式基金的平均仓位由79.17%略降0.32个百分点至78.85%;混合型开放式基金整体仓位环比下降1.78个百分点,股票型基金仓位逆市上涨,由89.57%增至90.46%。
一些基金经理选择降低部分仓位,去年四季度基金整体仓位变化不大。从已披露的四季报来看,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选择加仓,有些加仓幅度较大。
以基金经理代表产品为例,洪流管理的嘉实竞争力优选去年四季度末股票仓位为88.75%,较三季度末的79.78%上升8.97个百分点。赵蓓管理的工银医疗保健行业仓位由去年三季度末的84.6%上升至四季度末的93.14%,加仓8.54个百分点。此外,江峰管理的中信保诚多策略A去年四季度股票仓位上升8.97个百分点,陈一峰管理的安信价值发现两年定开仓位环比上升2.82个百分点。
另外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组合仓位去年四季度均稳中有升。例如,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A去年四季度末股票仓位为89.79%,环比三季度末的88.09%进一步上升。萧楠管理的易方达消费行业去年四季度的股票仓位环比上升1.6个百分点,陈金伟管理的鹏华优质治理A也加仓1.77个百分点。
去年四季度,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新能源、韩创管理的大成新锐产业以及张城源管理的华夏磐利一年定开、马芳管理的国金量化多因子持有的股票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环比均略有增加。
不少行业盈利周期将开始向上
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李晓星在季报中表示,2024年整体的企业盈利或强于2023年,可能会有不少行业的盈利周期开始向上。将2024年的投资方向聚焦在科技、安全以及内循环三个方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其持续看好并投资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半导体、国防科技等领域。消费投资上,依然看好壁垒高、格局相对稳定的高端白酒、白电,以及食品龙头;其次,农业、出行板块目前性价比也较高。另外,他们对2024年的医药板块继续保持乐观,配置上,会继续以“创新”为主线。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王崇认为,经过近三年的持续调整,很多优质医疗、消费类股票处于历史估值较低位置,这些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优质医疗和品牌消费品的龙头公司竞争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成长壮大;以中期视角来看,提供稳定收益回报可以期待。
中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丘栋荣介绍,他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业务成长属性强且未来空间较大的医药、智能电动车等科技股和互联网股;供给端收缩或呈现刚性,但仍有较高成长性的价值股,主要行业包括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运输公司,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等;需求增长有空间、供给有竞争优势的高性价比公司,主要行业包括电子、机械、医药制造、电气设备与新能源、农林牧渔等。
大部分优质资产已具备高性价比
知名基金经理对于市场的判断,也是基金定期报告的看点之一。梳理四季报来看,基金经理普遍看好2024年的权益市场表现与当前优质资产的性价比。
“我们坚信当前时点A股大部分优质资产已经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对2024年的整体经济形势保持乐观。我们相信后续随着更大力度且更具针对性的政策逐步出台,各项经济指标将进一步企稳回升。”刘格菘在四季报中写道。
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明远表示,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的进步给行业的跨时代进步带来推动力,对TMT所有领域带来投资机会,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在低成本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加持下,在汽车、新能源、电子硬件等领域具备挑战老牌欧美企业市场份额的机会。
作为一位成长股选手,陈金伟在四季报中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投资框架:50%公司质量,40%低估值,10%行业景气度。同时,他还比较详细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股投资方法论。
他表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基于A股(部分产品包含H股)的主观多头策略投资工具,我们的选股策略可以概括为‘低估值成长’,我们的产品包含两点假设:世界会越来越好;资本市场长期能够反映企业内在价值。”
展望未来一年左右时间,陈金伟直言对于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都比较乐观。“这是综合考虑我们持仓公司所处盈利周期位置、长期成长性和估值水平,做出的判断。”
陈金伟表示,当前几乎所有指标,都指向广义的成长类公司极具赔率,但是胜率尚不明朗,不过至少自下而上角度有几条相对明确的胜率线索:一是一部分消费品,包括性价比消费、渗透率提升的消费和一些传统龙头公司的积极变化;二是医药;三是锂电;四是TMT中部分机会,现阶段相对看好供给格局边际优化的消费电子以及一些计算机的子行业。
擅长新能源投资的施成在季报中表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业绩成长行业,在经历了2022年的再评估估值以后,2023年出现了再评估盈利。我们认为整体市场情绪和预期处于低点,看好2024年—2025年能够兑现成长的公司的行情。”
江峰表示,中长期看市场或已处于低位区域,接下来会继续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大消费板块的机会;二是稳增长预期下有望受益的行业;三是国家安全和国产替代等专精特新方向。
回望2023年,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鹏博表示,除了地产、运营商等个别行业外,多数行业均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即业绩增速符合或低于预期时,估值相对贵的往往会下跌;当公司盈利能力从历史高点向下回归时,量增通常难补利减,估值也会向下调整。
他深切体会到,相比于“喧嚣”市场,在动荡市场中估值“锚”有更重要的话语权,除估值界定的“安全”,股息分红率也是很重要的“安全”指标,其背后蕴含着企业是否具有稳定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企业在扩展中秉持的纪律和自我约束,以及在不确定市场中对股东确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