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红礁石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

◎邴 琴

1920年,英国伦敦的雨格外绵长。落雨缠绵,一日复一日。16岁的林徽因透过宽大的窗子张望着阴灰的天,天和地之间织着淅淅沥沥的雨帘。雨天使人忧郁,连日不断的雨,像雾气一样浮在她的心上,这层看不见的雾,笼着她,使她孤单、气闷。孤单到产生被遗弃的感觉,气闷到不能静下心来翻书。

楼下厨房里飘来炸牛腰子的味道,过一会儿是炸咸肉的味道。厨房的味道是烟火气,是一团幸福的人群生息,但——那是楼下。到了晚上,林徽因一个人在饭厅里坐着,椅子包着柔滑的绒面,椅背又高又挺,她坐在椅子上两只脚悬空着,屋里屋外一片沉寂。

房子太大,太空阔,灯又暗沉。屋子里的少女孤单到不能不哭。

这时候哪怕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同她随便谈谈话,说什么都好;或者在楼上的火炉边讲讲故事,讲什么都好;当然,如果有一个浪漫又聪明的人能在这个时候走进来,以她期望的方式热烈地爱她,让她实现幻想中的少女梦最好!

可是,没有。父亲还不能立刻回来。父亲林长民此时正忙着在瑞士国联开会。尽管他不时有书信来,告诉徽因他每天的经历,见到的人事,即时的所思所想。尽管父女俩互相引为知己,林长民感叹:“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可是,父亲将女儿单独留在伦敦。女儿正经历着“心酸的经验”,那些属于父亲的漂亮、热闹的演讲,不管多风趣,都是林徽因成长记忆里的小小苦痛的缺角。

充满梦想的少女已经读了很多浪漫的诗歌、小说、戏剧,她在一派天真浪漫的想象中渴望着把自己彻底交出去,让一切在无声中忍受,默默地等待着上天的安排。

谁也不曾预料到,林长民带林徽因出国本为避国内政治风头,却因此引来另一场轩然大波。这是纯属“偶然”还是人生中不可解的“关键时刻”?

借由林长民,徐志摩结识了对其此生都影响深远的两个人——狄更生和林徽因,一个令其执迷康桥,一个让其深陷爱情。前者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象征和隐喻,后者使徐志摩经历感情重挫蜕变成一个诗人。

徐志摩总是夹带着一些书来看林徽因。每一本书翻开后,他总以璀绚的句式开始介绍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济慈、拜伦、蔓殊菲儿、伍尔夫。每一个人经徐志摩的口都变得流光溢彩。16岁的少女睁大了眼睛,从来没有人这样,以平等的地位、卓异的口才、字字珠玑如吐虹般向她呈现如此美丽宏大的文学世界,这个文学世界里有诗歌有戏剧,比她自己看得更深更透彻。

徐志摩觉得自己跨在了想象的巅峰,以天赋的直觉将大师们一一剖析。林徽因在他的引导下涌起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有时候在激情四射的陈述后他突然陷入沉默,在这片幽静的沉默里回味竟变得悠长又欢畅,这种体会似乎高于了他们讨论的作品和人。

忽然的,他们感到同时携手跨上了更高的文学境地。

那些时日单纯、美好、干净。在文学世界里他们将自己涤荡得更加透彻。徐志摩为这份感悟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经验可遇不可求,如同他挚爱的短篇小说家蔓殊菲儿,只追求纯粹的文学,真的艺术,不求流行博得大众的欢迎,只想留下几小块“时灰”掩不暗的真晶,只要少数人的赏识。这,才是可贵的。

林徽因不仅优雅而且性格明快,对徐志摩来说,犹如难能可贵的稀世珍宝。她的星眸不停地闪动着灵光,每一个优美或颓废或充满摧毁力量的句子,她都能在瞬间感知并做出恰当的品评和反应。有时候她那俏皮或犀利的评点让徐志摩为之惊讶。她的艺术天赋高得超出了他的预想。与他那冷冰冰、沉默无言的发妻相比较,林徽因带给了他全新的异性体验。认识林徽因使他悸动莫名,他忍不住在旷野里激动地高呼:这才是两颗灵魂的相知侵浸!在林徽因面前他忽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林徽因的“懂得”填补了他内心长久以来的缺憾,他为这种天赐的圆满激情满怀,情不自禁地称她为女神。

两个年轻人在交往中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情感。对徐志摩来说,毫无疑问这是爱情,一份狂爱。

是的,她也爱他,但这份爱,更像一份浪漫。她爱他向她所描述出来的那个神秘的文学世界,带着她、引领她进入那片广袤的天地;她也爱他的率性、真实。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只为说两句话,他站在大雨中等彩虹,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拜访哈代,他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鲜花,关心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他总是以纯粹的艺术情感来脱离寻常的原则。他的世界真实、自由、唯美、浪漫……这是林徽因生命特质中想要拥有的一部分。可是,他已婚了。已婚的身份还能以什么姿态来谈爱情?

当她冷静下来,那些最初的慌乱已经逝去,狂热开始冷却,光彩流丽的幻想逐渐消退。林徽因陷入了深深的疑惑,疑惑促使她冷静下来。这几个月,只能算一段精神上的奇遇,如果要将这样略显不光彩的感情变为现实,16岁的林徽因根本无力应对。

林徽因还没有来得及当面拒绝徐志摩。徐志摩已经千里迢迢跑去德国找张幼仪离婚去了。林家父女对这个冲动、率真、戏剧化性格的徐志摩无可奈何。无心卷入别人家庭的林氏父女决定远离是非之地尽快回国。他们乘船穿越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经过漫漫旅程,于1921年10月返回家中。

徐志摩费尽心机摆脱了张幼仪,林徽因业已芳影无踪。

两个女人都离开后,返回康桥的徐志摩开始去领略康桥的美。林徽因给他的痛苦使他发掘出了自身诗人的潜能。那些狂热的回忆,沉在康桥静静的水流里,被记忆美化成海市蜃楼般的倒影。身心百经痛苦砥砺的徐志摩已经重生在康桥。完成蜕变的他整理行装,于1922年10月15日回国返回上海。

他和林徽因的故事还将有数年纠葛,远没有结束。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