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榜单TOP10

岁末年初,中国教育新闻网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及TOP10图书如约而至。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活动通过出版社自荐、专家推荐和读者推荐等形式,征集了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出版的、适合教师阅读的优质图书。本次征集由全国40个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共同参与推荐,征集到近400本图书。经专家评委会评审推荐,最终推出202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及TOP10图书。本年度书目囊括了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人文社科和青少年阅读指导等多种类别,内容涵盖国内外教育理论经典、教育创新、社会发展、文化探究等众多方面。

本期向读者推荐“影响教师的TOP10图书”。让我们寻着墨香,翻开一本本新书,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沉思中探寻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苏]苏霍姆林斯基、[英]罗素 等著,夏尊、杨汉麟 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丛书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09年至2023年共出版教育翻译经典17部。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共同探讨并分享对人类教育的思考、认知、方法和经验。丛书面向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父母、教育研究者,内容涵盖了生命教育、品性教育、智慧教育、创造性教育、幸福教育等,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

丛书从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和多个视角勾勒出近现代世界教育的实践、理论和思想的概貌与趋势,展现了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探索精神和艰辛历程;纵览欧美国家教育的历史与经验,其开阔的视野、犀利的观点和新鲜的论述有益于引导读者,在对传统与经典的反思中,提高对全球教育政策的洞察力,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大夏经典文丛(20周年)》

朱永新、成尚荣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夏经典文丛(20周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在创立20周年之际,从已出版的千余种图书中,精选了10本读者美誉度高、市场反馈好的著作。

该套文丛内容丰富,涉及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书中既有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家教经典,也有教育名家对教育发展、教师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深刻感悟,更有基于更加宏阔的时代背景作出的德育之思、教育之思和社会之思,是陈鹤琴、朱永新、钱梦龙、王尚文、成尚荣等多位教育名家的智慧结晶。

该套文丛不仅着力于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及为师之道,更在于探寻教师及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光不语,但它成就了经典;经典不朽,它让时间成为满载理性与建设、温情与感动的教育岁月。

《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技术如何赋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编,李永智 主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教育数字化转型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就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教育变革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技术如何赋能》一书,系统勾勒了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技术边界、变革场景与典型应用,同时兼顾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视角与需求。

该书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出发,以国际视野介绍了当下的政策导向与技术整合趋势,以教育视角界定了智能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应用边界。基于教与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变革场景,详细介绍了个性化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基于游戏的评价等数字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典型应用与国际案例,为各级教育者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朱永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永新教授发起和引领的新教育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实验之一,这场实验建构起了独具中国特色、基于科学和理性的逻辑体系。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在20年中逐渐成长为中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022年9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凝聚在《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一书中。

构建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实验是教育科学奔向远方的根本驱动力量之一。该书可以带领从事教育的人和关心教育的人,一起寻找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教育政策研究手册》(上卷、下卷)

范国睿、[美]托马斯·S. 波普科维茨 主编,邓晓莉、魏晓宇 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政策研究手册》由中国和美国教育政策研究的知名教授范国睿、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联合主编,汇集了14个国家49位教育政策研究者的代表论文。《教育政策研究手册》选文打破地域和学科界限,试图展现社会环境复杂性激增对人类生存发展、教育变革发展的深远影响。

手册上卷以宏观视角展现全球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重点探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政策、教育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下卷以微观视角考察学校情境与教学情境中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变革,重点探讨学校教育的组织、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等要素之间动态互动的复杂关系。《教育政策研究手册》是一部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视角的教育政策研究著作,是教育政策研究者不可忽视的参考书目。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林小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作品,林小英以一个行动者的勇气,只身扎入乡土中国的教育潮头,历时3年,深入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的学校,向我们描绘了县域教育的复杂生态。中国50%以上学生的基础教育来自于县域,他们的处境和命运在城乡二元的教育体系中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鲜艳的花朵必是沉甸甸的果实经由三九严冬的酝酿,才会在春天绽放。这份研究可以看作是县域教育驰往春天的种子。我们期待看到繁花遍野、县域教育收获的季节。

《积极教育:提升孩子乐商,成就优势品格》

任俊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继“智商”、“情商”和“逆商”之后,“乐商”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乐商是积极心理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丰富了人们对“使人成人”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说:“在未来,乐商是一种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该书主旨在于通过倡导并践行积极教育,以帮助学生获得主观幸福和获得感为目标,提升孩子乐商,成就优势品格。

该书共分为六章,首先阐明了什么是积极教育,接下来用三章来论述积极教育与积极品质的关系,继而揭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应对教育以及积极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采用大量的实验和数据来验证或强化积极教育涉及的各种问题,言之有理,行之有据。该书不仅适合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阅读,其思想和方法对于教育研究工作者也会有诸多启发。

《新课程关键词》

崔允、王少非、杨澄宇、周文叶、雷浩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精准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深刻体悟概念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课程关键词》一书精心选择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22个关键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逻辑诠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教师落实新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该书在阐释每一个关键词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概念辨析,而是梳理其学术源流,让读者明白它何以成为新课程关健词的理由,通过提示概念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变化,从而读懂新课程背后的思想逻辑和实践要义。更为可贵的是,该书在概念辨析和历史溯源的基础上,还为教师提供了践行新课程关键词的实践指南,提出了“关键词”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原则、路径、方法和工具。

《精准学习》

[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著,周加仙 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是法国法兰西学院实验认知心理学教授,是国际脑科学领域大师级人物,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国家科学院等6个科学院院士头衔。2014年,获得有“神经科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 “大脑奖”(The Brain Prize)。

《精准学习》是其力作《脑与意识》《脑与阅读》《脑与数学》之后的第4本译著。该书为我们揭示人脑的自然学习法则,比较人脑的学习能力相较现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出高效学习的4大核心支柱。

迪昂用丰富的实验示例,将深奥难懂的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为人工智能、教育等领域带来关键应用指导,呈现一种激发人类潜力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如何发生的:关于教学与教师效能的开创性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荷]保罗·A.基尔施纳、[英]卡尔·亨德里克、[美]吉姆·希尔 著,盛群力、刘徽、屠莉娅、陈梨翠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保罗·A.基尔施纳、卡尔·亨德里克,继畅销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之后,续写了可与前者相媲美的《教学是如何发生的》。书中,作者继续探讨了有效教学是如何发生的,仔细考察了是什么使得教学富有成效,以及哪些教育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该书介绍了30余项教育心理学、学习的科学和教学效能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将教学研究的深奥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原则策略联系起来,浓缩几十年教育界研究成果,提炼成一本易于阅读的书。

该书提供了教学各方面重要文章的极简阅读与快速检索,内容包括教师发展与成长、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知识、课堂、评估等众多分支,教育相关人士都能从中有所收益。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