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多地出台利好政策支持工业上楼

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背景下,工业上楼趋势渐起。

记者注意到,自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以来,天津、上海、江苏以及青岛、佛山、厦门等省市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对工业上楼提出规划、土地、财税、金融等多方面支持,并提出工业上楼项目开发建设细则,工业上楼正在各地逐步落地。

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上楼既是城市解决空间短缺、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之间协调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土地利用及招商引资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但在推进过程中,应明确适合上楼发展的产业,提升工业上楼项目配套功能,增加项目吸引力,同时通过系列扶持政策系统推进,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需明确可上楼产业

所谓工业上楼,主要是指不同于传统模式下在单层工厂中进行生产,而转为在高层大厦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工业楼宇模式。

多方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内地工业上楼模式除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外,主要借鉴了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发展经验。

“我国香港的‘工业大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广,主要是将低技术、劳动密集的手工业、轻工业搬上高楼。工业大厦地块容积率高,通常可达3.0以上,建筑可达百米。”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咨询中心总监姚腊指出,2010年香港还曾出台“活化工厦”计划,发展以高新技术和智能生产为基础、无须占地过多的高增值制造业,可将工业大厦活化为商业大厦。

中指研究院方面也指出,新加坡“堆叠式厂房”模式是基于城市土地紧张,政府需要不断创造土地空间满足工业发展需求;这一模式较为适用于从事都市型无污染产业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提供产业链自上而下的研发、测试、制造、仓储以及办公为一体的配套空间的同时,避免了厂房空置及空间失活的问题。香港“工业大楼”模式则是基于全球产业迁移机遇,地块容积率较高,偏向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精尖轻”产业为主。

“中国内地重点一二线城市同样面临着土地稀缺的问题,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多承接自中国香港,生产加工诉求和产品结构较为接近,因此‘工业大楼’模式接受度较高。”中指研究院方面指出,当前我国内地重点一二线城市聚焦发展“高精尖”领域的关键制造业,尤其针对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等产业,工业上楼可有效拓展企业客户工业空间,提升生产效率,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生态圈。

“从目前工业上楼的要求来看,行业内基本达成了共识,即上楼企业须满足环保安全、减振隔振、工艺需求、垂直交通和设备载重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姚腊认为,不是所有产业都适合上楼发展,上楼产业最好是“精密小轻”产业,要符合轻型生产、环保型、低能耗等特征,生产工业流程要相对简单,对室内空间尺度要求较小,内部物流管线较少。

开拓发展空间

实际上,早在2019年自然资源部就曾出台产业用地相关政策,提出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

此后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青岛、深圳、苏州、东莞、天津、上海等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工业上楼逐步落地。

从多地推进情况来看,工业上楼模式主要是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空间利用效率,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

“工业上楼是城市解决空间短缺、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之间协调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发运营商利用环境硬件、产业聚集等优势提升招商引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提速升级的重要手段。”中指研究院方面指出,通过高强度、集约化成片开发,工业上楼具有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融合并为制造业提供空间保障的优势,愈加受到各大城市关注;而对开发运营商来说,在上楼后能否满足工业生产的可扩展性需求,并给予全流程的、差异化的精准服务则至关重要。

据《中国经营报》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