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老建筑魅力感受城市百年记忆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馆陶路曾是“老青岛”最繁华的“洋行”一条街,号称“青岛华尔街”。如今,一座座老建筑静立在街旁,讲述着百年青岛的沧桑岁月。
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便是这里最大的一栋单体建筑。它以其独有的文化气息,镌刻着百年印记,成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铁证。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参观研学,欣赏老建筑的魅力,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取引所为日文汉字,是证券及物品交易场所之意。青岛取引所旧址地处馆陶路22号,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始建于1920年,历时5年建成,其建筑面积18253平方米,是当时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圆、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1944年6月,取引所宣告解散。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解放青岛的主力部队32军军部便驻扎于此。1950年,这里改为青岛海军基地筹备委员会,也就是北海舰队的前身。
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中央的主楼既保留了古典主义气质,又不失简单的复古,简洁明快的造型蕴含传统美学法则,产生端庄典雅的建筑美感。大楼正面采用希腊古典建筑科林斯式廊柱,六根带有凹槽的花岗石柱,高大肃穆直达建筑三层,展示了建筑宏大的气势,而柱头的毛茛叶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使修长的柱身又不失纤巧华丽。
经数年精雕细琢的修缮,目前,这座百年老建筑被改造成集餐饮、宾馆、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岛最美历史建筑之一,可接待大型会议、文娱演出、婚宴、会展、庆典、影视拍摄、婚纱拍照、发布会等。这里不仅是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也是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取引所旧址博物馆展出了众多老物件,旧时的雨水井盖、日文和英文信箱盖、老式的窗栓……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向游客展示着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
这里的大会堂是原青岛取引所证券厅,后来被改造为电影院。面积达9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前方为弧形舞台,两侧为陶立克廊柱,古典的线条,描金的古典手工工艺,典雅的环境。原来的取引所期贷厅后来成为青岛市第一座室内篮球馆,层高15米,面积700平方米。
活动当天,中国服饰元素与手工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赵玉隆向小记者和家长们介绍了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非遗研究院的情况:中国服饰元素与手工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相辅相成,紧密融合,定位在“互联网+”视角下的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通过七艺贯通(守艺、传艺、创艺、学艺、用艺、展艺、弘艺),七维一体(守、传、创、学、用、展、弘),致力于培养中国技艺技能传承创新人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转化。
小记者们还参观了面积达300平方米的“俱乐部”,阳光穿透五扇民国风落地彩窗,映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搭配四周做旧复古的墙壁和大气典雅的吊灯,小记者仿佛走进了旧时的影视作品中。而《卡尔·马克思》、周迅主演的《美人依旧》、郭涛和梅婷主演的《父母爱情》、黄渤主演的《青岛往事》、黄晓明主演的《功勋》、倪萍主演的《大浴女》等影视剧都曾在这所老建筑取景。
在三楼平台,小记者们俯瞰周边的景色,与可爱的鸽子进行互动。他们把玉米粒放在手里,吸引漂亮的鸽子飞到面前品尝美食,玩得不亦乐乎。
经过历史变迁,岁月洗礼,一座座老建筑已经化身成一座座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宝库。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向小记者们讲述着青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也让小记者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领略其传承百年依旧绝代风华的“容颜”,此次研学活动让小记者们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