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创 上一版   
下一篇

金龙送春,故宫里的中国龙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琳

龙,以九五之尊的形象贯穿中华文明,成为神圣、吉祥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闪耀的存在。它既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是雕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又连接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成为古今对话抒情达意的使者。

“龙”字在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将自己比作龙的皇帝,后世君王表示“学到了”,纷纷以“真龙天子”自居。

隋唐开始,龙纹变得普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这之前龙的“工作”还有:被人问卜天气,在墓里帮助墓主人“升天”。

故宫里的龙,不仅飞腾于崇高庄严的殿堂上,在皇家大内的各处生活环境中,自服饰、家具、钟表、文房用具、杯盘器皿乃至仪仗兵甲等等各类器物,到处舞动着各式的龙纹。

清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单袍

龙袍圆领,右衽,马蹄袖端,裾四开。石青纱绣云龙杂宝领、襟边和袖端,明黄色袖,内衬月白色团龙暗花纱里。袍身无衬里,银镀金錾花扣四枚。

龙袍面料为双面纳绣明黄和金黄相间的万字曲水地,上面加绣彩云金龙、暗八仙、六章、寿山福海以及杂宝花卉花图案,六章为日、月、宗彝、华虫、黼、黻,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且里外一致。配色华丽,流金溢彩。晕色以四晕为主,自然大方。因为是双面绣,需藏线尾针迹,绣工极为繁复。万字曲水地针脚规矩整齐,金龙彩云集套针、枪针、平金、滚针、缉线以及施毛针等近十种针法,变化多端,细密平齐。此为清朝皇帝吉服。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高25.5厘米、最宽21.8厘米、曲长60厘米、直径2.2—2.5厘米。

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身体弯成C字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果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

此玉龙原为傅熹年先生的父亲傅忠谟先生收藏。傅忠谟先生1905年出生于天津,1974年卒于北京,博学多识,毕一生精力收藏古玉千余件,是著名的古玉研究专家和收藏家,曾著《古玉精英》一书流传后世,书中著录了所收藏的几百件玉器,对每件玉器均有精辟的见解。1992年故宫博物院收购了傅先生收藏的396件玉器,其中就有包括这件玉龙在内的3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也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

北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卷(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卷(局部)

该卷为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明正统青花飞龙炉

青花飞龙炉高27.5厘米,口径27.9厘米,足距28.3厘米。

圆腹,3兽形足,腹部有对称两兽头耳,耳上部残缺。腹部青花绘有3条飞翔于云海之中的应龙,颇有气势。炉内与3足对应处有3个大钮。器底有一圆孔。

此器造型古朴庄重,胎体坚致,画风豪放,青花呈色蓝中泛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

汉代青龙纹瓦当

该卷为绢本,设色。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图左有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当时的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并根据一些湖石的形状封其为“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该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青龙纹瓦当直径18.5厘米。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因其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所以称当。它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作用。古人以各种动物、植物纹样,图案、文字等装饰当面。青龙是瓦当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是主管东方的神灵,它通常与白虎、朱雀、玄武共同组成为四神(也称四灵)。此青龙瓦当外缘宽厚,中心有一乳钉状圆钮,青龙眼睛圆睁,张口,双翼飘动,龙尾翘起,腿爪奋力蹬踏。整个瓦当构图匀称均衡,设计巧妙新颖。

九龙壁

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

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我国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