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忆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沧口厂区厂界的拓展

◎ 杨义宽

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前身是日资的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管,临解放时厂区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橡胶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厂界先后向南北西方向拓展,厂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此后20余年厂区边界变化不大,直到1978年工厂启动填海筑坝造地,除建设新锅炉房外,又在填海新增土地上建设了现代化全钢半钢子午胎生产线,这时期填海新造土地接近老厂区面积。2012年企业与青岛海创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企业搬迁与补偿协议时,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沧口厂区土地面积已达38万多平方米,是建厂时期的4倍。

日本人在沧口开设橡胶厂前这片土地的资料不多。原先这里应是营子村的土地,最早的现代工业起源是一家水泥厂。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沧口建橡胶厂时,沧口大片靠近铁路和海岸最适合建工厂的土地早已被日本的富士纱厂、钟渊纱厂等瓜分。橡胶厂大部分土地是从日资的水泥生产商山东兴业株式会社手里得到的。日本经营时期,厂区主要是沿铁路线东西宽不到150米,南北长500余米的一小片狭长区域,远远小于附近的富士纱厂。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时期厂区,工厂东界为胶济铁路;北界在后来的一车间和炭黑库中间位置;南界紧邻一家水泥厂。西界大致在海边两个海池子东沿。过去这片西海滩上有大小两个海池子,除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大海池子,早期在第一食堂北边位置还有过一个较小的海池子,是振华路上日本宝来纱厂的海水冷却池。

新中国成立之前青岛橡胶厂曾设想把大海池子北边的三角状空地圈入厂内,但不久接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八纺织厂(解放后改名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来函,强调这块土地包括海池子都是该厂的业权。中纺八厂向青岛市地政局递交了详细的资料,不仅有当年该块土地的租赁证,还有当年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和富士瓦斯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中纺八厂的前身)签订的《关于贮水池及其附属土地使用备忘录》,中纺八厂据此认为海池子及以北贮水池增设予定地均为富士瓦斯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所有,中纺八厂有继续使用的权利。1947年11月,青岛市地政局和橡胶厂及中纺八厂人员在海池子周边挖出了富士瓦斯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场的石碑界址。而青岛橡胶厂仅有一份日本人撤离时移交的工厂厂区平面蓝图,地政局认为据此认定这片土地属于青岛橡胶厂证据不足。青岛橡胶厂和中纺八厂双方关于此处土地纠纷尚未解决,青岛即已解放。

1953年,工厂的技改扩建项目使工厂成为国内最大的橡胶轮胎生产厂。在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支持下,橡胶厂厂区面积增加较多,除了东边有铁路阻隔,工厂向南西北三个方向都进行了拓展,特别是西面海岸线以东及大片海滩地都被划入橡胶厂界内。

解放不久,青岛橡胶厂将青岛华昶公司颜料厂土地并入工厂。青岛华昶公司颜料厂在橡胶厂南边,前身是一家水泥厂,抗战胜利后不久成为私营青岛华昶公司颜料厂。青岛华昶公司染料厂解放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经政府协调,颜料厂全部并入橡胶厂。橡胶厂在原华昶公司颜料厂位置建设了职工大礼堂、职工图书馆、第一食堂和浴室等设施。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青岛耐火材料厂两次将和橡胶厂接壤的东面部分土地割让给橡胶厂,使橡胶厂的厂界向北拓展了一百多米。生胶库、炭黑库这些地方都是耐火材料厂割让给橡胶厂的。

上世纪50年代橡胶厂向西方向扩充的土地最多,工厂的西边界已经拓展到海里,离岸近百米。海中厂界以东到铁路线的区域全成了橡胶厂的地盘。橡胶厂在海池子北面建设了职工第二食堂及五金库等建筑;海池子也划给橡胶厂(国棉七厂有使用海池子海水的权利,橡胶厂必须定时修缮,保证海池子完好)。厂区西边原属宝来纱厂的海池子也被填平,后来在此盖了三层的技术大楼。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工厂还在西海边填海造地建了炼钢车间,炼钢停产后在此成立了机修车间。50年代末厂区面积已达20多万平方米。

到上世纪70年代,青岛第二橡胶厂经多年建设厂区日益拥挤,建筑系数已超过40%,给企业继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197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开始向西填海扩建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1977—1978年,第二橡胶厂几次提交申请,为建设10万套出口子午胎生产线和扩产200万套轮胎,请青岛市城建局批准将工厂西界向外延伸。经青岛市城建局同意,197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先组织了新建锅炉房的填海工程。为加快填海速度,除联系周边工厂支援炉渣外,第二橡胶厂还发动运输车队司机,在保证完成正常运输任务的前提下自找石渣货源,利用业余时间运输填海石渣,每拉来一立方石渣补贴司机0.6元,大大加快了填海造地进度。

完成新锅炉房填海工程后,青岛第二橡胶厂根据青岛市城建局口头指定的范围,在距离厂区西界210米的海中修筑了一道长510米的南北石坝,不久又从南围墙向西深入海中修筑了一道长500米的东西石坝,随后再次进行了零星的填海工程。

1986年,青岛市规划部门在青岛第二橡胶厂修筑的南北向拦海大坝以东60米处规划了一条城市南北大道安顺路,并决定安顺路以东为青岛第二橡胶厂发展用地,安顺路以西的北段为青岛铝加工厂发展用地。虽然没有办理征用手续,但长期以来青岛第二橡胶厂视厂区正西对着的一片海域为自己的发展预留地,在多次向化工部争取国家重大橡胶工业建设项目时都将厂区西面有较大的填海发展用地作为自己的重大有利条件。

青岛市规划部门的决定出乎青岛第二橡胶厂意料,但在政府随后的帮助支持下,青岛第二橡胶厂也顺利完成规划安顺路以东海域的填海造地,在此成功建设了引进意大利皮列里公司年产3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并在21世纪将30万套产能扩产至60万套。同时青岛第二橡胶厂也在规划安顺路以西南段海域填海造地8万多平方米,成功建设了引进美国尤尼劳尔技术年产200万套半钢子午胎生产线,沧口厂区总面积达到38万余平方米。

1965年前,胶济铁路以西从沧口桥门洞往北到沔阳路这片区域只有青岛第二橡胶厂和青岛耐火材料厂两个工厂。青岛耐火材料厂前身是1918年日本人伊藤次郎和左卫门等人合资购买沧口营子村海滩地开办的山东窑业株式会社,开始主要生产水管和瓷瓦,1921年改产炼钢所需的硅酸铝耐火砖。山东窑业株式会社建厂时间早于沧口的各大日本纱厂,是沧口地区最早的现代工厂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青岛耐火材料厂规模迅速扩大,而该厂东临铁路,西靠大海,北面是板桥坊河,南面和国营第二橡胶厂接壤,两个厂都面临着厂区狭窄拥挤,扩大生产受限的困难。1958年青岛耐火材料厂在青岛楼山后地区建设矽砖车间,1961年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出台项目下马。1962年,青岛耐火材料厂与青岛第二橡胶厂联系,表达了想将沧口老厂区整体搬迁到楼山后矽砖车间,把沧口老厂区土地转让给青岛第二橡胶厂的想法。青岛第二橡胶厂极为重视,双方进行了多次商谈。冶金部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对此都极为支持,催促两厂早日办理移交手续。青岛耐火材料厂提出对老厂搬迁和新厂及铁路专运线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经几次商讨,青岛耐火材料厂提出补偿资金85.7万元,可以分两次支付。1963年底支付50万元,1965年初支付剩余的35.7万元,青岛耐火材料厂最迟1965年上半年完成迁厂。据估算,青岛耐火材料厂厂区不算土地仅地上建筑物财务净值就近百万元,其中部分建筑稍加改造就可以使用,对青岛第二橡胶厂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交易。但最终青岛第二橡胶厂错失了得到耐火材料厂老厂区的机会,补偿资金可能是当年最大的障碍问题。1965年青岛耐火材料厂搬迁至楼山后贵定路1号,青岛第二轻工业局得到耐火材料厂沧口老厂区,此地块成立了青岛工具三厂、青岛制桶厂等工厂。1965年二轻局旗下的青岛供销站从市南区中山路搬到这里,1967年酝酿拆船业务,1970年成立青岛拆船厂。因拆解大型巨轮产生的油污对胶州湾污染严重,青岛拆船厂1979年停业,不久重组为青岛铝加工厂。青岛铝加工厂在当年拆船厂填海码头的基础上继续大规模填海造地,特别是在规划安顺路以西部分海域青岛铝加工厂填海成就很大。比较而言,青岛第二橡胶厂向西海填海拓展则呈阶梯收缩态势。

青岛耐火材料厂老厂区虽然占地仅80亩,但如果当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成功收纳耐火材料厂老厂区,从沧口桥门洞到沔阳路这片土地将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可以解决当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区拥挤发展受限问题,更重要的是会为后期工厂向西发展填海造地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