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杯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价值,纵观其发展史,每一种杯子都是时代的缩影。夏商时期的酒樽、隋唐的茶具、元朝马背上民族风情的高足杯、明清的青花瓷,近代的锡壶、印字杯,现代的文创产品杯……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青岛市崂山区个杯堂杯子博物馆,参观材质考究、外观精美、器型多变、价值厚重的杯盏文化遗产,探寻小杯子里的大学问,以杯为媒介,“触摸”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青岛市崂山区个杯堂杯子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杯子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征集收藏了众多杯盏及相关文化遗产。博物馆分为中国展区、亚洲展区、欧美展区,藏品跨越人类五千年杯子制作历史,其中,中国展区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杯盏壶类藏品。另外,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美洲的海外藏品等。
了解景德镇瓷器魅力
杯子博物馆的韩琦老师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博物馆。“好大的一个杯子呀!”当看到展厅门口“天下第一大盖杯/碗”时,小记者们不由得惊叹道。老师介绍道:这个盖杯、碗的最大直径为1.08m,是由景德镇的师傅们历时两年烧制而成。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世界,有“瓷都”之美称。景德镇陶瓷闻名于世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景德镇陶瓷自身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景德镇的瓷器胎薄莹润,云白天青,淡雅轻扬;胎骨清净,玲珑剔透,器形考究。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泛青,瓷器镁成分含量高,塑形效果好。高岭土是配制高级细瓷坯和釉的优质原料,其质地极纯,含铁量极低,最早产于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高岭村,故此命名。景德镇制瓷千余年,实际上开采高岭土已长达1700余年,也正是因为此土,才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小记者们纷纷在“天下第一大盖杯/碗”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探寻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杯子除了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区展出了自新石器时代至今近5000年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杯盏壶类藏品,这里的每一只杯子都特色鲜明,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意义。
在展馆中,展出的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来自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体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由于器型与马克杯极其相似,又被誉为“中华第一马克杯”,杯壁最薄处只有0.2—0.3毫米,重量为210克,拿在手中轻若无物。“我国古人真是太厉害了!”看到如此漂亮的展品,小记者不由得感叹道。
从工艺种类来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以印纹陶、灰陶、黑陶及白陶为主,同期也出现了工艺复杂、艺术性高的青铜爵杯等青铜器。汉代杯以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耳杯最具代表性。博物馆内的三彩釉杯,是唐代匠人掌握各种金属氧化物呈色技术的智慧结晶。
宋元,瓷茶杯兴起,瓷器工艺到达巅峰。宋代各地窑业大力发展,而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当属“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此外,宋代分布在全国的民间窑业也各有千秋。因斗茶文化的兴盛,让建窑系的黑釉盏风靡一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朝还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宋人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而到了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成熟的青花瓷工艺也出于元朝。
清代杯盏,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达到历史制瓷顶峰。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粉彩、高低温颜色釉、玲珑瓷、象生瓷等创新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盛况。看着这么多漂亮的杯子,家长们也拿出手机来拍照留念。一位家长表示:这些杯子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通过时代的变迁,可以发现烧制也越来越精致,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生的材料,如塑料、不锈钢、玻璃等应用到了杯子的制作中,并拓展了更多的功能。各种保健杯应运而生,搪瓷杯、磁化杯也勾起了家长们的往昔回忆。
杯中了解异域文化
博物馆内的亚洲展区主要展示了日本能工巧匠制作的各种杯盏,在传承和互鉴中国陶瓷文化基础上也做出了诸多创新。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明快,多红绿、黑白相间。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釉料纯净,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瓷器的器型与画面设计、釉色装饰等形成了特色。日本的茶壶以扁圆形为多,再配装以竹藤或铜丝提梁。壶的形制有瓶形、直筒形、方形、椭圆形、扁方形、瓜棱形等。
欧美展区展示了来自欧洲和美洲的银器、水晶器、陶瓷器等众多材质、众多风格的异域文化展品,展现了欧美历史上饮用水、奶、咖啡、红酒、啤酒等不同饮品所使用的器皿风格。
公元前3000年,希腊的特萨里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受益于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的传入,变身为制陶中心。公元前16世纪,希腊出现灰陶。迈锡尼文化期间,克里特岛的陶瓶出口埃及,并西传意大利。罗马帝国时代,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称为马略利卡。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由意传至法、德、荷、英及北欧。
13—14世纪,中国瓷器传到欧洲,厂家争相仿制。16世纪,欧洲开始以碎玻璃粉作为熔剂配制瓷器坯料。1769年开始生产软质瓷。17世纪末—18世纪初,德国的希恩豪斯用长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剂,制出了硬质瓷。18世纪,法、德、英、意等国建成了瓷器厂。1800年斯博德用骨灰掺入到硬质瓷坯料中,创造了骨瓷。20世纪,欧洲国家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随着陶瓷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陶瓷已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一位家长感慨道:杯子,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杯子,也可以看到当时文化的缩影。
最后的展区还别出心裁地打造了艺术展品“鲸鱼的眼泪”,旨在倡导少用纸杯、保护海洋、保护地球的环保理念。小记者们还参观了古色古香的唐宋老街,体味氤氲香雅的环境。
小小的杯子后面有大大的学问,以杯为史,探文明渊源;寓情于杯,观古今之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触手可及的杯子经历了从自然造化到巧妙利用动植物,再到手工精细打磨与机械流水作业的漫长演进过程。
在这里小记者们不仅欣赏了众多精美的杯子,也通过杯子后面的故事触摸到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知识,探究中外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汲取着丰富的知识,可谓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