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资本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去年“补血”超2000亿元险企“肚子”难填饱

密集“补血”背后,显示的是“偿二代”二期带来的影响。

在“偿二代”二期影响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普遍下滑,于是通过发债和增资来“补血”成为部分险企2023年的必选动作。

记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官网的2023年全年相关批复情况统计,保险公司2023年获批的发债和增资规模共计超过2000亿元,涉及超过40家险企。

业内人士表示,“偿二代”二期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认定趋严,且部分险企选择“偿二代”二期的过渡政策并将在2025年正式执行,因此预计未来险企融资需求仍会扩张。

发债是主要“补血”手段

记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统计,2023年全年,获得监管批复的险企“补血”规模为2110亿元左右,涉及约44家险企。

尽管2110亿元的获批规模理论上是融资额的上限并不一定是最终的当年融资额,但总体来看,险企的“补血”规模仍是2022年的成倍之多。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行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资本540.47亿元,其中20家保险公司股东增资412.67亿元,10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127.80亿元。

不过,从险企的“补血”方式来看,和2022年的增资多发债少相反,2023年险企的发债获批规模则大幅高于增资规模。

从增资和发债的险企来看,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均选择发债的方式来进行“补血”,规模动辄达到百亿,直接拉高了全年的险企发债总额。同时,也有类似太保产险这样的大型险企在2023年同时选择增资和发债的方式补充资本,其中获批的增资规模为4.78亿元,而发债规模则为100亿元。

国泰君安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在研报中分析称,保险公司主要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方式补充资本。受制于寿险行业转型压力,近几年行业增长承压,不利于权益资产定价和获取回报,保险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的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因此监管政策放开背景下债权融资需求大幅提升。

预计未来险企融资需求仍会扩张

在险企的发债公告中,发债理由基本都是“补充公司资本,提高公司偿付能力”。

这背后,显示的是“偿二代”二期带来的影响。2021年末原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业内简称为“偿二代”二期规则),于2022年一季度开始正式实施。

华创证券非银团队此前在研报中分析称,由于“偿二代”二期加强了资本认定标准,对实际资本进行分级,并新增了交易对手、大类资产及房地产集中度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等,寿险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预计将普遍下降,保险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分红空间亦将承压,需要补充资本。

2023年的“补血”大年之后,险企的融资需求是否还会延续?

对此,国泰君安预计称,考虑到2022~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实行的过渡期,有大量的保险公司申请采用过渡期政策,在部分监管规则上选择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全面执行到位。随着过渡期政策结束,预计大量保险公司会选择通过发债融资的方式缓解资本压力。“保险公司在资本监管趋严以及行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短期面临资本压力,但大部分公司仍然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国泰君安表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南军则建议从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体系角度,对“偿二代”二期部分规则做适当调整,例如适当调高计入核心资本保单未来盈余的比例上限,鼓励成长型公司开展长期高价值业务发展;继续加大力度有效优化股权、股票等权益资产风险因子;适当放宽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100%的限额。“‘偿二代’二期规则新增保单未来盈余分级后,部分保单未来盈余计入附属资本,这可能会造成对资本补充债发行规模的挤占作用。”朱南军表示。同时,他也建议在发行资本补充债、永续债等的审批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据《第一财经》 杨倩雯/文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