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下,2023年280单IPO折戟。IPO阶段性收紧背景下,“吃穿住行”企业集中撤单、“清仓式”分红遭诟病等成为2023年IPO市场的重要关注点。
据统计,在全面注册制下,2023年A股市场共有271单IPO终止审核,其中上交所终止92单,深交所终止140单,北交所终止39单。另外,上交所有4家企业终止注册,深交所有5家企业终止注册。
其中,2023年最后一周,A股市场呈现IPO“集中撤单”小高潮,沪深交易所共有21家拟IPO企业因撤单而终止审核,北交所1家拟公开发行企业则因未在规定时限内回复交易所审核问询,而被终止审核。
根据现场检查和审核情况,监管也对一些存在违规行为的拟IPO企业予以监管警示、纪律处分等,相关企业最后被终止审核。
集中在下半年
拆解撤单情况来看,上交所主板终止36单,科创板终止56单;深交所主板终止37单,创业板终止103单。这些公司中,IPO撤否前三名的行业分布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8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单)、医药制造(19单)。
从终止审核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2023年下半年,271单终止审核的IPO中,有162单是在2023年下半年终止审核的,占比约60%。
就在2023年7月份之时,有传言称,沪深板块涉及“吃穿住”的在审拟IPO企业基本会被劝退,未申报的不受理,除非规模较大的标杆龙头企业。此外,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收紧。
2023年8月20日,证监会回应称,“没有二级市场的稳健运行,一级市场融资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8月27日,证监会明确定调,“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具体看2023年下半年IPO终止审核情况,7月份至12月份,终止审核数量分别为23单、22单、31单、11单、27单、48单,平均值为27。也就是说,终止数量最大的是12月份,其次为9月份。
上半年终止审核的平均数为18单,其中,3月份终止审核的数量最多,为36家,终止审核数量为例全年第二;其次则是6月份,终止了25单。全年终止数量最少的则是5月份,仅6单。
除了终止审核的公司外,还有不予注册和终止注册的情况。根据交易所数据统计,2023年上交所有4家企业终止注册,深交所有5家企业终止注册。
从保荐机构看,根据Wind数据,2023年IPO撤否数量前五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30家次)、民生证券(22家次)、国泰君安(21家次)、海通证券(20家次)、中信建投(19家次)。
40家“吃穿住行”企业终止审核
在2023年的撤否企业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较多“吃穿住行”行业公司的IPO申请终止审核,且在下半年集中撤单。
2023年7月底,市场有传闻称,沪深板块涉及“吃穿住”的在审拟IPO企业基本会被劝退,未申报的不受理,除非规模较大的标杆龙头企业。有IPO律师告诉第一财经,“确实感觉‘吃穿住’行业以后IPO走不通了。”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北交易所终止审核了40家“吃穿住行”企业的IPO或公开发行申请,在去年前5个月仅终止3家之后,6月底开始不断有企业的IPO申请终止审核。
其中,9月份和11月份终止审核的家数最多,均为10家;其次则为12月份,终止审核6家;6月、7月、8月、10月终止审核的家数分别为4家、3家、3家、1家。
针对在审企业的撤回情况,2023年9月15日,证监会称,“近期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控制权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
“对于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核实践中,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证监会同时称。
具体看被终止审核的“吃穿住行”企业,其中“吃方面”,餐饮业有老娘舅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农副食品加工业有大洋世家(浙江)股份公司、龙江元盛和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食品制造业有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沃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穿”方面,有来自纺织服装行业有深圳市玮言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北江智联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
“住”方面,房地产业有明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木材加工行业有书香门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千年舟新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家具制造业有科凡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玛格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诗尼曼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等;酒店行业有广西东呈酒店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也有旅游公司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核,包括湖北省鄂旅投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先巨额分红后募资补流被诟病
在IPO申报前“清仓式”分红,之后拟募资补流偿债,这样的做法在IPO企业中并不鲜见,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争议。
掀起市场舆论高潮的要数福华化学。该公司在上市前巨额分红,并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补充流动资金并偿还银行贷款,此举引得市场一片哗然。
根据招股书,在2021年、2022年两个会计年度,福华化学分别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7亿元和26亿元,尤其对比2022年公司全年的27.66亿净利润,近乎满额分红。而此次拟IPO,该公司计划募资60亿元,其中27.51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针对市场的关注情况,2023年10月19日深交所回应称,福华化学于去年6月申报在深交所主板发行上市,该所于7月发出第一轮审核问询函,其中已就公司大额分红的合理性、控股股东将分红所得用于归还所欠公司款项、拟将相当比例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等事项,进行了重点审核问询,要求发行人予以充分说明,要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慎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之后福华化学主动撤回IPO材料,于11月1日宣告IPO终止审核。
与此类似的还有明喆集团、和特能源、南高峰等。其中,明喆集团2020年至2022年净利润总计6.36亿元,但同期分红却达到8.44亿元,分红金额是同期净利润的1.3倍,市场有声音将其称之为“清仓式分红、掏空式分红”。分红之后,明喆集团转而拟向资本市场募资资金14.0997亿元,其中,1.97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南高峰也是上市前“清仓式分红”被诟病。该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分红逾5亿元,主要流向包括购买金融资产、归还借款本息、对外拆出资金、向关联企业拆出资金和股权投资、股份回购等。
在高额分红后,南高峰拟募集的14.17亿资金中,有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由此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多家拟IPO企业违规被监管处分
根据现场检查和审核情况,监管也对一些存在违规行为的拟IPO企业予以监管警示、纪律处分等。
北京清大科越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清大科越”)被抽中现场检查后,发行人、保荐代表人、会计师事务所收到监管警示函。
12月4日,上交所向清大科越发布监管工作函称,清大科越在申报前未对财务内控问题进行充分整改与披露,报告期后及申报后仍存在较多未整改、未披露的内控不规范事项,且内审负责人统一负责不规范事项操作,反映出发行人会计基础较为薄弱、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时,清大科越申报文件部分事项披露不充分,部分事项会计处理不准确,部分事项未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履行审议程序,未能保证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
再如,2023年3月4日,福贝宠物平移申请至上交所获受理。但是福贝宠物在审核问询回复中陈述的对赌自始无效协议签订时间与事实不符。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决定书,经专项核查发现,对赌自始无效协议约定“本协议自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相关投资机构签署并交回协议文本的时间,均晚于2021年12月31日,且发行人无法提供签订协议时间在2021年12月31日前的客观证据。福贝宠物与相关投资机构签订对赌自始无效协议的实际时间应在2021年12月31日之后,审核问询回复内容与事实情况不符。
对此,上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对福贝宠物及时任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程业予以监管警示。
华耀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则因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实际控制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重大诉讼、未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出现重大负面舆情后未及时主动向交易所报告,而被深交所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
2023年存在类似情况的还有上海聚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被出具监管警示函;谷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被给予通报批评处分。来源:第一财经 黄思渝/文
相关链接
A股IPO预期收缩
北交所发展空间大
对于2024年,市场人士普遍认为,IPO收紧政策大概率将延续,加之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质量要求提升,预计IPO数量和融资规模将下降。不过,受益于即将出台的直接IPO制度,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仍然领跑全球
2023年8月份,证监会作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安排,此后,A股IPO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所放缓。据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数据统计,2023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313家,同比下降26.87%,融资金额合计3564.86亿元,同比下降39.25%。从板块来看,创业板、北交所、科创板、沪深主板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10家、77家、67家和59家,募资金额分别1223.11亿元、146.28亿元、1439亿元、756.47亿元。
2023年A股IPO虽有所放缓,但据普华永道统计,不论IPO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超过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仍然领跑全球。其中,上交所、深交所IPO融资额分别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
普华永道表示,2024年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等一系列要求的关键之年,预计A股市场IPO数量为200家至240家,全年融资额将达到1600亿元至1900亿元。
“根据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政策,预计2024年的IPO数量和融资规模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之所以认为IPO收紧趋势会持续,是因为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IPO市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监管政策之外,如果市场环境出现波动、政策出现调整或企业融资需求下降,IPO数量和融资规模也会继续下降。
普华永道中国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倪靖安表示,监管层未来会引导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到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预计2024年的IPO将倾向于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相关领域。
北交所迎快速发展期
在2024年IPO整体规模收缩预期下,北交所被市场一致看好,主要原因包括北交所直接IPO制度规则有望出台、国家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以及对民营企业的支持等。
普华永道预计,2024年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有望达到80家至85家,占A股新增上市公司总数约40%,位居所有板块之首。对此,倪靖安表示:“北交所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化,更有包容性。目前,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北交所后备军强大。其次,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政策给了北交所发展空间,很多企业对北交所有很高的期待。”
田利辉认为,2024年北交所有望成为上市数量最多的板块,但未必是上市规模最大的板块。北交所定位于中小企业,对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更有吸引力。此外,北交所的上市流程相对较为简便,有利于企业上市。
IPO撤单有望减少
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背景下,监管部门继续严把市场“入口关”。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2023年,293家拟上市企业终止上市申请(包括撤单和被否),与2022年终止数量相当。市场人士预计,2024年IPO撤单数量有望减少。
就2023年拟上市企业撤单或被否的原因,倪靖安表示,从监管部门角度来看,其希望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撤单企业来看,有行业问题、板块定位问题、自身盈利稳定性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内控问题等。“这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正常过程。”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邓锡麟表示,IPO撤单本身也是中国注册制改革成果的一个体现,既缘于监管严把质量关,也有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是一个正常的优胜劣汰过程。
据《证券日报》 吴晓璐/文
观点
优化退市风险公司信披规则给市场一个明确预期
□朱宝琛
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系统,要良性运行就必须提升新陈代谢机能。为增强退市风险提示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早明确投资者预期,沪深交易所日前分别对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优化。
资本市场的“晴雨表”功能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来体现,上市公司质量正是支撑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柱和基石。在这一过程中,把好“进口关”,畅通“出口关”,是让市场实现高效优胜劣汰的关键举措。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退市企业数量再创新高。统计显示,2023年共有46家公司退市,其中44家为强制退市。而2022年和2021年分别是42家和17家。多元化、市场化出清渠道进一步畅通,资本市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有进有退”的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此次沪深交易所对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优化,是推动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良好市场生态的又一举措,有助于聚焦多种强制退市情形,进一步提升退市风险揭示效果,增强市场可预期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督促退市风险公司有效揭示退市风险,避免误导投资者的投资预期。
相对而言,退市风险公司的风险较大。从已经退市的“面值退”公司情况看,不少公司在触及面值退市前,都面临着基本面持续恶化的情形。这类公司交易风险大,投资者理应审慎投资。然而,还是有投资者存在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抱有“乌鸡变凤凰”的幻想,也有个别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甚至通过一些资本运作,以虚假的“自救”行为误导投资者。
对此,沪深交易所做出了具体要求。比如,规范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的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行为,针对增持、回购等对股价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严格要求,明确应当满足相应披露条件,防止扰乱投资者预期。
另一方面,压严压实各方责任,督促各方勤勉尽责、归位尽责,推动实现退市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结合优化后的规则来看,其要求退市风险公司董监高督促公司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更加审慎地发布影响公司上市地位相关的信息。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亦要归位尽责。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要关注可能触发股票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包括收入审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减值风险和大额减值转回、与退市条件相关的重点风险领域等,并审慎发表意见。此次优化后的规则,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以压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全面注册制下,督促退市风险公司切实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强化退市风险源头管控,给市场、给投资者一个明确预期,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