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印发《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以下简称《改革规划》),部署今后五年检察改革,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更好服务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规划》明确了完善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健全检察机关能动服务大局制度体系,全面构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现代化制度体系,完善检察机关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化检察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数字检察制度体系等六大体系共36项改革任务。
完善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
《改革规划》强调,健全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健全落实党对检察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业务领导机制。健全检察机关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完善法律监督与党内监督等衔接机制,建立法院、检察院工作交流会商机制。健全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机制。创新检学研共建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健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完善检察机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协作配合机制。健全检察环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机制,完善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加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建设。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涉案企业合规司法制度。深化检察环节诉源治理改革,健全检察环节信访工作法治化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协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审前把关、过滤作用,健全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完善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机制,深化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健全强化对刑事立案、侦查和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健全检察机关侦查工作专门化机制,健全职务犯罪检察工作机制。健全对刑事执行的监督机制。完善民事诉讼监督机制,健全行政诉讼监督机制。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和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健全保障法律统一适用工作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数字检察工作模式。加强数据整合和技术支撑,整合优化数字检察基础支撑环境,实现平台融合。推进数字检察深度应用,聚焦业务办案,完善司法办案辅助系统、大数据赋能系统,推进数字时代互联网检察办案工作。
《改革规划》还在优化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检察案件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
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和效果
“新时代新征程,新一轮检察改革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指出。
《改革规划》提出一系列提升服务大局效果的制度设计。比如,为进一步把法律监督工作纳入党委工作大局,《改革规划》提出建立法律监督与法治督察、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衔接机制;针对当前网络犯罪新趋势新特点,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和效果,《改革规划》提出探索建立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网络检察工作机制;为加大对金融证券类犯罪打击力度,《改革规划》提出健全上级检察院对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统筹协调、挂牌督办机制;完善与金融监管部门、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会商机制;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驻检察工作机制等。
《改革规划》结合人民群众更高司法需求和过去办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多优化完善措施。比如,提出“健全各项刑事检察业务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工作机制”“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健全职务犯罪检察与监察机关配合制约工作机制,加强办理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沟通协调工作”“健全不同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推动完善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研究推进刑事再审检察建议工作”“建立落实民事、行政诉讼和执行案卷调阅制度”等,都是基于提升办案质效的考虑。
《改革规划》提出的举措,都是围绕如何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均有相应政策、法律依据,大多数在实践中有可靠的试点探索经验。最高检党组还特别强调,批捕、起诉、诉讼监督等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改革规划》中关于检察履职的大部分措施,主要是以加强和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以及四大检察综合、协同履职为导向设计的。其中,刑事检察重在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提出“健全非法证据排除、分析、通报和报告制度”“强化涉案财物公诉职责”“完善刑事案件自行补充侦查机制”“大力加强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等能力建设”等,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审前过滤把关、指控证明犯罪等作用。
此外,《改革规划》锚定法律监督理念、体系、机制、能力四个现代化目标;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将数字检察单独列为一个部分,从机制、平台、应用三个方面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