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底减持新规发布后,上市公司减持计划进入“冷冻期”,随后两个月三市几乎无减持公告。但近几个月,减持风又吹了起来。
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3月23日,今年以来不到四个月已有17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减持计划或减持进展(以下统称“减持公告”)。这和2023年8月底减持新规刚发布后市场的冷静克制截然不同。
更进一步看,董监高、控股股东等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今年1月以来也陆续开始重新成为减持主体。部分公司甚至回购“撞车”减持,公司回购,股东抛出减持计划。
“减持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一位私募工作人员在交流时对记者表示。
董监高等减持开始活跃
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3月以来至3月23日,有7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减持公告(包括被动减持的在内),春节期间的2月这一数字为14家,1月有89家。
对比之下,去年新规刚发布后的9月、10月,除了中炬高新股东被动减持,三市几乎无主动减持公告。2023年11月,减持公告开始“冒头”但仅18家,至12月份,这一数字升至90家。
今年以来,已有176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减持公告,仅*ST长方一家为ST股,109家为深市上市公司。目前被“抛售”最猛的是真视通,被其三位原始股东兼前高管合计减持高达6.58%,其次是祥明智能和沐邦高科,被减持比例也分别达5.97%、5.3%。
对比减持公告较多的去年12月和今年来的减持公告内容,可以发现,去年12月宣布减持的主体以5%以上股东居多,鲜少有上市公司董监高、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等主体。而今年以来的减持公告中,上市公司董监高、控股股东等上市公司“内部人”减持案例明显活跃了起来。
年初以来,至少有30份减持公告的减持主体为上市公司的现控股股东、高管、实控人或前述主体的关联方(包括一致行动人)。新晨科技、深圳瑞捷、恒实科技、中文在线、绿康生化、银禧科技几家公司更是同时遭多位高管扎堆减持。
高管或实控人减持原因大多在于个人资金需求。东方雨虹是例外,今年1月,其实控人及董事长李卫国减持不超过2%股份的理由为“为员工持股计划兜底补足”。
除了上市公司“内部人”占据一定的减持主体比例,据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还有近40家减持主体为私募,3月以来就有超20家减持主体为私募。
一位私募人士交流时告诉记者,市场的减持需求一直都很旺盛,最近大盘还好,交易所批准稍微多了点。“减持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至少要等到年报期以后才能有所预测。”
多家公司减持撞上回购
自去年8月底减持新规公布后,上市公司减持行情几乎冷冻,同时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为目的的回购、增持计划明显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发布减持公告的176家公司中,有的公司“撞车”正在进行的回购计划。
如金百泽3月19日公告,其股东张伟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约320万股。而就在减持计划前一周,金百泽刚宣布拟于2024年3月14日至2025年3月10日回购股份不超过206万股。
园林股份3月18日披露,股东浙江亿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舟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计划3个月内合计减持不超总股本的1%。而园林股份去年12月披露,公司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以500万元至1000万元自有资金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该回购计划尚在进行。
透景生命、禾望电气、立霸股份、泰恩康、华特气体、路维光电等公司同样存在回购计划正在进行而股东在减持的情况。
减持和回购“撞车”的另一种情形是,在股东披露减持计划后,公司接着就宣布将进行股份回购,从而股东减持和公司回购股份存在同期进行情况。
例如达嘉维康,3月11日,达嘉维康公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毅清提议以公司自有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不超过1500万元回购股份,并在未来将本次回购股份全部予以注销。
而前两日的3月8日晚间,达嘉维康刚披露了一则股东减持公告。公告显示,量吉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淳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
进一步梳理,九芝堂、华菱精工、扬电科技、美能能源、西点药业、张小泉、海昌新材、爱婴室均是股东抛出减持计划后,公司不久就宣布回购。
不过,海昌新材大股东选择了“刹车”。今年1月,海昌新材持股5%以上的股东扬州海昌协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在三个月内减持不超0.3%股份。随后3月11日,海昌新材公布,公司计划未来一年内在不低于2000万元且不超过4000万元额度范围内使用自有资金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3月18日,海昌新材股东扬州海昌协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减持了0.27%后决定提前终止本次减持计划。
无独有偶,美能能源股东似乎也通过提前终止减持计划“避嫌”。今年1月,美能能源公告3名高管组团减持后,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晏立群在2月5日提议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股份回购。而就在提议回购前两天即2月3日,美能能源提前公告上述3名高管未减持股份并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八成公司今年处在下跌行情
截至3月25日收盘,176家上市公司有八成年初至今累计涨跌幅(前复权)为负数,艾能聚、时空科技、微创光电、环球印务、好利科技等逾10家公司累计跌幅均在30%以上。
仅34家同期呈现上涨行情,涨幅居前的诸如富安娜、深城交、羚锐制药、泓博医药,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均在20%以上,中文在线、罗博特科最出众,累计涨幅分别高达32.72%、72.33%。
如此跌多涨少情况下,对于统计中的176家大多数股东而言,抛出减持计划时或许并不在乎是否是个好时机,毕竟现有行情没有展现出强烈上升预期,同时减持新规后监管继续在强调规范减持。
就在3月15日,针对上市公司监管,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围绕打击财务造假、严格规范减持、加大分红监管、加强市值管理等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4个方面18项政策措施。
对于近几个月新增减持背后的原因,一位市场人士分析,一些个人股东因债务等压力、股票质押日趋严格的情况下,融资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减持获取资金。来源:界面新闻 冯雨晨/文